1999年的京城邮市,被一些市场人士称之为“炒封年”,各种纪念封大行其道,“
欧元封”、“建交系列封”以及“红封”等,盛极一时。但这些品种毕竟不是正规邮品,缺乏集藏者基础,只是被作为一种投机炒作的短期筹码,因此在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后,便纷纷在邮市里销声匿迹。市场对封的狂热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它留给市场许多思考,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那就是中国邮政历年发行的各类正规的邮资封,其投资投机价值的发掘也许已为时不远。
作为正规邮品,邮资信封主要分普通邮资封、美术邮资封、纪念邮资封和贺年邮资封。这些邮资封各有其特色,其中群众基础和题材最为广泛、品种最多的为纪念邮资封。
由于编年小型张的发行量过多、面值过高,导致它们在邮市中被打折抛售
,个别品种的折扣率已较其面值低一半以上,严重损害了小型张的市场形象,使其主宰市场行情的力度正日趋弱化。另一个强势热门系列纪念邮资片由于防伪性不佳,扩容速度太快,其市场属性也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纪念邮资信封,尤其是其中部分早中期品种的投资价值正愈来愈被行家们看好。自1982年8月26日国家邮电部发行第一套纪念邮资封“纳米比亚日”开始,迄今已有28个年头了。当初发行纪念邮资封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加之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上的偏见以及操作上的习惯等因素,纪念邮资封长期受到纪念邮资片的压抑,在历次大潮中行情往往滞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集邮者的角度来看,纪念邮资封正宗的出身、广泛的选题、丰富多彩的设计、较小的发行量,使得其投资价值日益显现。
发行量少,存世量更少。早期的JF1和JF2只有20万枚,中期的JF24和JF25等也不过50万枚左右。由于国人有集票不集封的习惯,早中期纪念邮资信封被大量使用消耗,或者被盖上纪念戳。而且这个板块诞生之后,中国邮政对其发行一直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尽管1987年和1988年都发行了7套,是比较多的,但有些年份如1983年、1985年没有发行,1995年只发行了1种,而近来每年都只发行2种,因此总数比纪念邮资片要少得多。单枚单套也体现出容易收集的乐趣。
题材丰富,信息量大。纪念邮资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些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及国内重要会议和某些文化领域纪念性活动或周年大庆纪念,它的设计美观,邮资图与附图相映成趣,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充分展示了方寸间无法容纳的宣传内容及所要反映的知识和信息。中国加入了WTO,纪念邮资信封上中英文对照说明所体现出的“入世概念”,将是潜在的热门题材。纪念邮资封上有多位前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题字,有珍贵的保存和收藏价值。从具体品种上看,JF6、JF22、JF25中的异形邮资图,个别品种中的设计印刷差错(JF11:漏国名,JF13:漏年号,JF23:文字错误,JF24:英文语法错误等),亦是潜在的炒作题材。
防伪性较强,市场中赝品较少。纪念邮资封由于印有邮资图又是双面印刷,还要机制成封,制作繁琐,因此,比纪念邮资片的造假难度要大得多。除了JF1和JF2以外,目前纪念邮资封出现的赝品很少,而且历次邮潮中纪念邮资信封从未被大规模炒作过,造假者对之也缺乏兴趣。
由此可见,纪念邮资封与纪念邮资片两大系列量价背离的现象是不合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合理的比价关系迟早要被纠正,而这个过程,就是纪念邮资封的价值回归,这将给先行一步的投资者提供巨大的获利机会.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