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片蓝】流量的再解析!—赵复兴

【片蓝】流量的再解析!—赵复兴
 20年来人们只是听说或传说,什么《中银错片》存世76407片,却又都没看见通报内容,仅从徐国忠的《“片蓝”种种》和陈方权的《有关“片蓝”流出量的一段史实》两篇文章就少了一万六千多片,变成六万左右片啦。
 
 陈方权的文章中:2002年《中国邮史研究》第99页,据总公司提供的信息看,总共约6万张左右的邮资片提前出售给集邮者。


总共约6万张左右,就有不到6万而只有5万多、不到6万的可能吧!并且,这个2002年《中国邮史研究》第99页所说的据总公司提供的信息也并没有说出是哪个时间段。但,肯定是1990.8.15以后收回的另一个阶段的数字。到91.1.25发出通报时、距90.8.15通报的76407枚又相隔160天!从文件中可以看出,不仅这近半年时间一直在工作,即使是91.1.25通报发出时、收缴工作仍没有结束。
      这两篇文章中数字的相互矛盾,足以证明中银片的收回工作是分几个阶段完成的。而76407和6万左右都是阶段回收数字。最后到廊坊造纸厂销毁是该两组数字以后一年多的事情了,流失量是多少?还有文件公布吗?
          至于《中银片》到销毁前流失了9780枚左右或不足一万片,笔者并不需要谁相信。但,笔者不但相信这位“老乡”的零距离信息,并还抢占了先机、底气十足的付诸了实施,成为了闻名全国邮坛的……!
《中银错片》76407枚、曾是一个阶段性数字,是源于对(1991)46号文件的错误理解!

【中银错片】流失量剖析 —赵复兴

邮部(1991)46号关于部分邮电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 问题的通报

摘要:                    
 ...中国邮票总公司共发出《中银邮资明信片》817200枚。 截至一九九0年八月十五日止,实收回740793枚。 回收率90.65%。 ;山东等十四个省,区,市邮电管理局或单位没有执行邮电部和邮政总局邮资票品管理规定,将部分《中银邮资明信片》在发行之日前提前出售;还有部分地区在接到电报通知后仍继续出售,造成相当一部分《中银邮资明信片》流失到社会上。 中国邮票总公司多次电催清退后,仍有些局等待,观望,迟迟不予清退。

...其中上海等十七个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和北京邮票厂全部如数退回,无一流失。 山东,四川,贵州,吉林,河北,新疆,江苏,广东,湖北,河南, 北京(邮),陕西,山西等邮电管理局以及重庆市邮电局要对提前出售《中银邮资明信片》的问题继续清理,并将清理结果写成详细报告报部。 如有发现有蓄意藏匿的,内外勾结倒卖的,管理局应组织力量迅速查清,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部。

...为严肃纪律,对这些单位以及邮票总公司做出了重罚决定。邮票博物馆所存二千枚《中银邮资明信片》除留少量存档(100片)外,其余均应交中国邮票总公司一并销毁。...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不难看出,该通报中的实回收740793枚,是各省局1990.8.15日前,经多次电催后主动上交的数字。从文件中红色文字部分可证实这不是最终结果。也足以说明《中银错片》的流失量不是简单的817200-740793=76407枚。而回收工作是分几个阶段进行的。

       我们可以把1990.5.15——1990.8.15划定为第一阶段;1990.8.15——1991.1.25为第二阶段(文件中没有通报此阶段回收情况);1991.1.25——廊坊造纸厂销毁日为第三阶段(文件红色文字部分指出在1991.1.25日文件发出后回收工作仍没有结束。)这就是为什么76407和笔者掌握的9780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所在。

       据说在之后的回收工作中,还处分了两位市县级局长和多名公司经理。《中银错片》的最终流失量,应以该片在北京以南的廊坊造纸厂销毁的数量为最终结果。1990.8.15以后的回收数字及销毁清单,看来国家永远都不会公布。但有一点可以定论,76407这一数字,只是1990.5.15——8.15的第一阶段回收统计数字。

    正当人们为此迷惑不解时,解放军报评论部主任、中国邮史撰稿人之一的刘格文少将,专访了原中国邮票总公司刘殿杰总经理和当时主管错片收回工作的国内业务处杨树明处长。并在《中国集邮》公开发表了【走近片蓝】一文。杂志主编为此还专门加了编者按。二位主管收回销毁工作的领导一个说:“大约一万片左右”一个说:“不到一万是9000多枚”。

       通过我多年身体力行对市场的观察,和如今中银片价格大幅上涨后收藏者也很难买到的事实,可证明9780枚左右的零距离信息是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