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位资深集邮者成长真实经历

一、初涉集邮
我在一个南方小城市长大,父母是普通工人,再往上溯一辈是农民,所以没有任何集邮家传,完全是自己一点点积累、摸索起来的。我初涉邮票是在小学二年级左右,当时我舅舅刚退伍回来,他特别喜欢我,就把自己当兵时积攒的200多枚JT信销票都给了我。
现在回想起来,有西厢记、白国歌、奔马、脸谱、拱桥等等。当时还没有“集邮簿”的概念,我把这些邮票夹在一本软皮抄里,没事就爱向小伙伴显摆。
二、最大的遗憾:和猴票失之交臂
小学三年级时,在一些高年级同学带动下,我开始正式踏上集邮的道路。我家所在的小城虽然是个地级市,但没有什么正经邮市,只有一个卖邮票的邮局营业所,门口有时有几个老头摆摊。那里离我家有4公里左右,走路单程1个半小时,那时没有公交车,我家里也没有自行车,我去邮市通常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上街时,或者就找几个集邮小伙伴一起去,来回都靠两条腿,路上还舍不得买水买冰棍。现在的小朋友生活条件太好了,可吃不了我们那时候的苦吧。
我集邮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及时买猴票。80年代中期我父母的月工资才40-50元,每个礼拜能给我1到2元钱已经很难得了。我拿着这笔钱初到邮市,一心只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多的邮票。第一次看见猴票是在邮局门口老头的集邮本,价格是8元钱,我当时吓了一跳,而且这个红扑扑黑乎乎的猴子也不好看。邮局的玻璃柜里也放着猴票,但就是不肯8分卖给我,说那是“展品”,我于是把每周2元钱都拿来买邮局平价出售的2毛8一套的人物票了,什么贺龙、朱德、董必武、林伯渠,还有什么农民运动会、今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系列啊,前后买了一大堆。花的钱加起来早超过8块了,可惜就是没有买猴票。到90年代中期,猴票涨到200多,到2000年前后,邮市低潮时到过1500,却一直没买,眼睁睁看着它一路跳过4000、5000、8000、10000的坎,总觉得那是瞎涨上去的。后来涨到12000了,看样子还有涨的苗头,担心一辈子也买不起猴票了,虽是工薪阶层,却也咬咬牙买了。可自打买后这猴票就再也涨不动了,反而往下掉了些,只能怨自己从一开始就犯了战略性方向错误。
早期集邮比较有成就感的,是前后历经十年,集齐了一套齐白石小票,里面新票、盖销、信销都有。要知道,最早时我既不懂志号,也没有任何工具书,完全是凭着感觉风格相似,在小地方沙海拾贝一般慢慢凑齐的,直到现在我仍然喜欢这种集齐的乐趣。还有一套邮票是西游记,是初二时爸爸第一次带我出远门,在上海南京路上的邮票公司门口买的,现在仍留在我的邮册里。
三、我所经历三次集邮热
改革开放以来,有三次集邮热,分别是1988年、1997年和2005年三波。这三次我都赶上,当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因为我始终只是个集邮者,没有获利也没有受伤。
读初二时,我用从牙缝里剩下来的钱向班上一个同学买了一套奔马,印象中花了20元,比市场上便宜几块钱,是这小子从他老爸的集邮本里拿出来换钱花的。过了一个学期,这小子居然又来找我,要我把邮票还给他,他原价还钱给我。我很喜欢这套邮票,自然不愿意,可他说他老爸发现了,邮票拿不回去就要揍他,我一听就心软了,加上我是学习委员,要关心帮助同学,所以这套奔马在我集邮本里暂住了一个学期后又“奔”了。
记得1988年发行了三国第一组,小型张叫千里走单骑,当时很热门,3元面值转手到市场上就能卖十几块。那一年我用一套抗美援朝纪念的新票和一个比我大的小孩换了他的邮票预订证,办那个预定证大概要5块钱,和那套邮票价值差不多。有了预订证,就可以平价买当年的邮票了。可是我拿着预订证,到了邮局门口却不敢进去,壮起胆子走到柜台上,还是没敢说我要买邮票,因为我怕邮局卖邮票的阿姨说,这个预订证不是你的。其实这个预订证是无记名的,售票员只认证件不认人,而且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个预订证的所有权已经让渡给我了。邮友们可能觉得楼主我当时太胆小了,但那种紧张甚至恐惧确实无比巨大,现在想来仍印象十分深刻,并为之羞愧。那个预订证在那次失败的邮局经历之后被我扔了,那件事带给我的是记忆深处的憋屈和挫败感。
1997年,我已经在南方一所美丽的城市上大学了。那一波集邮热是由香港回归题材带来的,记得一个金箔张的邮折最高炒到上千,桂花无齿也卖过很高。红军邮也很火,很短时间就从十几块涨到200一张,上海浦东小型张也涨了十多倍。基本上谁能拿到货,一夜之间就会财富翻几番。大学时我对集邮已经不太关注,在这股疯狂的热潮搅动下,又开始关注起来。
2003年,邮市处于低潮的谷底,我在上海读研究生毕业前夕,正是非典肆虐期间。闲着无事,我跑到卢工邮市,买了不少邮票。但那次我又犯了方向性错误,买了一堆盖销票和低端JT票。当时猴票跌到1500左右,老板极力推荐我买,说现在的价格很合适。我还真动心了,但是可惜邮识不够,挑了好几张背后都有黑黑的油墨,而我当时的理念是“背后雪白才是好品相”,所以怎么都不满意。老板告诉我,真猴都这样,没有油墨反而可能是假的或者非全品,我心里怎么都不信,越看越觉得老板像奸商,又怕说错话误伤人家,就含混其词说钱没带够云云。不过当时还是买了几套不错的邮票,一个是非典小版张,30元买的,一个是四五计划,花了300多,总共花了2000多元,可惜没有全用来买非典,要知道2011年时小版曾经涨到2900元,按近80版算总数能达到20多万呢。那段时间邮市门可罗雀,邮商见到客户上门都热情得很,2003的版票现在都不便宜了吧,那时你想要哪个位置,老板就给你撕哪个位置,一套都给你破版,绝对把客户当上帝。话说回来,要不是那时侯破了那么多版,加上后来邮政销毁,2003版票也卖不到今天的价。
2004年起,我来到北方一个大城市工作,后来又在这里安家。我多次到中国最大的邮市——马甸邮市逛,看到那里成版、成盒、成包的邮票,有些品种随便拿出几套都能让我们这些小伙伴目瞪口呆。这一阶段,老百姓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金银币、纸币、股票、房地产、古玩、普洱茶、翡翠、期货……你方唱罢我登场,个个都比邮票高端大气上档次,加上人们写信寄信越来越少,不争气的中国邮政整天又只会瞎折腾,所以这一波邮市低潮也持续得特别长,直到2007年以后才慢慢起来,前后大约用了10年。这一阶段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工作忙以及想攒钱买房的原因,没怎么买邮票,也没有买纸钞和金银币,结果到2010年邮市大潮,偏偏赶上贵的时候买了不少,到最近一轮邮市低潮来时,屈指一算亏了不少,还好自己只是买一两套收藏,不至于亏太大。现在不少集邮者都追厂名、色标,还有什么厂名十珍之类的东东卖出天价,一套奔马全红色标也是吓出人心脏病,但在之前这波低潮时,厂名还没那么热,一般比裸票贵50%到一倍吧,色标好像没多少人玩呢,我现在一些JT票带色标的,都是这个时候无意中买的,没加什么钱。这个时期出糗的事,就是我不懂老纪特的原胶,买老纪特时专挑背后白的买,有自然发黄的都不要,结果买了一些洗胶票,放过了真正的原胶好品。买盖销票也不懂顺戳,老板拿出几套票让我挑,我就每一张都找戳最轻最淡的,不光自己邮册里几套老纪特六珍都不顺戳,还把老板的顺戳毁了好几套。
从2011年开始,我的集邮兴趣逐渐转向外国雕刻版。起因是集中国邮票遇到了很大的瓶颈,高档的文革、纪特集不起,JT又没有什么挑战。这时我已经尝试分类集邮,想拓展一些同样题材的藏品。因为上了几回外国邮票吧,所以对外国票开始感兴趣,试着从某宝上买了几套。平心而论,法国及其属地、奥地利、摩纳哥、北欧三国、加拿大、甚至日本的雕刻版水准是很高的。比如法国的名画和旅游风光系列、加拿大的高值动物系列、日本的国宝系列都非常精美,设计、艺术和印刷整体水准我认为要高过我国,如论雕工,黄山、金猴其实比不过这些国家。当然,老纪特和早期JT的艺术水准、民族特色还是值得称道的。我推崇和喜欢老一辈设计者如孙传哲、刘硕仁、卢天骄、万维生、陈传理的作品,他们是我心里的丰碑。国外一些名家,如斯拉尼亚、莫尔肯、马丁莫克、阿尔贝森等,也是如雷贯耳,2012年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展览会时,听说有马丁莫克在,我还专门买了邮票请他签名。前前后后我买外国票不知不觉也花了很多钱,发现外国票原来是一个更大的坑,雕刻版是集不完的,所以去年开始我又重新把兴趣转回中国邮票。这一段经历我并不后悔,因为它为我打开了一个集邮的新天地,让我对邮票的欣赏和理解有了较大的提高,算是旅途中一段风景吧。
温馨提示:内容来源一尘资讯收藏交易网,旨在分享集藏知识,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