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锦鲤》邮票想到《月季花》邮票

图1
中国邮政原定于2017年6月25日发行2017-14《锦鲤》特种邮票1套8枚(图1)。
同年6月21日《集邮报》刊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于6月19日发出《关于推迟发行〈锦鲤〉邮票的通告》,全文为:“经研究决定,原定于2017年6月25日发行的《锦鲤》特种邮票推迟发行,发行日期另行通知。”此前广为宣传的2017年重点大套邮票《锦鲤》,为何临近发行时做出这样的决定?
当年虽然多种集邮报刊对《锦鲤》邮票作了大量的介绍,但未见对8枚邮票所选品种培育情况的相关说明。
2017年第5期《集邮》的《2017年6月新邮原地谈》中也没有涉及品种的培育地,是将中国水产学会观赏鱼分会所在地的邮政局作为这套邮票的主题原地邮局。
对于推迟发行《锦鲤》邮票,集邮者有种种猜测,焦点集中在其中两枚邮票的图名——《大正三色》《昭和三色》。《锦鲤》邮票中有日本培育的品种,其中是否有我国培育的品种不得而知。
图2
由此,笔者想到当年我国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设计T.93《月季花》邮票(图2)的往事。
月季与锦鲤有相似之处,都是原产我国,传到国外,后又从国外引进一些优良品种。1981年,孙传哲赴奥地利参加国际邮展,被维也纳霍夫堡皇宫花园的月季深深打动,萌生了要将我国的月季搬上邮票的念头。
孙传哲在其所著《情系方寸——我的邮票设计道路》一书中写到:
“月季是北京的市花。回国后,我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公园,并反复请教园艺专家。一位老花匠向我详细介绍了十余个在‘北京月季花展览’中获奖的名贵月季名种。
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迷上了月季花,反复地构思、描画,终于从数不清的画稿中确定10幅作为月季花邮票的初稿。然而,一位专家看罢说:‘画得非常美,但这些品种不是纯正的中国品种,是我们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我忍痛放弃了浸透着自己一年心血的初稿,南下苏杭等地,寻找正宗的中国月季名种的踪迹。
这次江南之行,我拜访了‘中国月季花大王’周希圣等人,创作了数百幅写生稿。在创作室里,我两易其稿,终于确定以‘上海之春’、‘战地黄花’等6个我国自育的月季名种定为邮票图案。为此,我又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诚然,我们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世界各国人民创作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享受、欣赏。但邮票是一种特殊的载体,被誉为“国家名片”,其表现的是每个国家最值得自豪的事物。
据《中国邮票史》(第9卷)介绍:
“1986年,邮票发行局起草并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复的《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关于邮票发行的方针和选题基本原则(讨论稿)》,首次以正式文件确定了邮票选题的方针和原则。
邮票发行方针明确指出:‘要贯彻党的宣传方针,宣传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宣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团结,锦绣山河,藉以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并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P144、145)
显然因《锦鲤》邮票选材不妥,“推迟发行”最终也未能实现,并留下了极大的遗憾,即“2017-14”这一套号永远空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第一套纪念邮票上就印有志号,在纪特邮票上编印志号是中国邮政发行邮票的最显著的特点,70多年来空缺邮票志号这是唯一的。
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2017-14”志号空缺是个深刻的教训,谁想忘记也无法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中“2017-13”和“2017-15”之间永远会有空缺。
“2017-14”的空缺最初源于邮票选材不当,但最终的原因也不能忽视。中国邮政邮票发行70余年中,因某种原因造成套号空缺的情况时有发生,但都会事后予以调整而未造成空缺。
那么为什么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都未能补缺“2017-14”?显然是因关决策者的失误,这个教训更为深刻。确实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老纪特邮票发行时每当出现失误,邮票发行有关部门都做出了深刻检查。近些年来,邮票发行工作中也有一些失误,还出现过因设计原因造成已印制待发行的邮票报废的重大失误。
邮票发行部门一定要认真吸取教训,决不能文过饰非,方能减少乃至避免失误。
来源: 蔚来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