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新邮减量已经没有任何效果,邮票发行需要革命

2024年春节后,邮票市场开始迅速下滑。预订户的年票原本带着一定溢价,但随着市场行情变化,几乎所有大宗邮票都掉入了打折区,只有生肖赠送版和少量小型张还保持些许价值。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邮票市场的种种困境——大版邮票的崩盘,邮票减量政策的失效,和市场需求的匮乏。市场萎缩,邮票已成鸡肋
2024年新邮发行量减少,理论上应该带来一些市场的稳定,然而现实却给了大家一个重重的耳光。虽然新邮的平均发行量降至625.73万,但邮票价格依旧频频下滑,很多曾经炙手可热的品种在市场上沦为无人的鸡肋。大版册原本号称的稀缺性,如今却成为了降价的代名词,曾经一度超千元的价格,如今已跌破了心理价位。供过于求的局面,迅速吞噬了市场的信心。邮票品种众多,受众愈加狭窄
邮票品种在增加,但圈外的需求几乎见不到“破圈”的品种。除非极少数的热门小型张,绝大多数邮票在市场上完全找不到购买动力。连“哪吒闹海”这种借力电影流量的邮票,也无法掀起多少波澜,反而是那些包装精美的盲盒和卡牌,凭借独特的情绪价值抢占了市场。集邮圈的受众也越来越局限,整个市场的覆盖面越来越小。根源到底在哪?发行方式需要改革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首先,邮票的发行量虽然减少了,但并没有起到抑制市场下滑的效果。
究其原因,是市场供需失衡,圈内的老邮商们几乎把所有资源都囤积在手里,导致邮票的流通性大打打折。其次,邮票的预订机制和价格结算制度,也成为了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内部结算价过低,邮票价格早已不符合其价值。集邮市场的未来:如何破局?
面对这种困境,邮票发行的方式亟需一场彻底的改革。就算减少发行量至500万,也未必能消化掉市场上的库存。如果仅仅依赖集邮圈内的爱好者来承接,显然是不够的。邮票未来的方向,可能不再只是收藏价值的追求,而是如何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和圈外消费者去关注,去购买,去欣赏。否则,邮票市场将越来越沦为一个封闭的、少数人参与的领域。未来的邮票发行,能否重振市场信心,突破固有的销售壁垒,或许只有通过更有创新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式,才能够恢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