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列邮票缺乏规划,风格各异如何突破?

2023年7月15日,中国邮政时隔13年再度发行《成语典故(三)》特种邮票,共4枚。这个系列的再次亮相,仿佛在提醒我们,邮票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然而,真相是,这样的发行频率和形式,能否真正满足如今集邮者的期待呢?系列邮票的魅力在于它的延续性和一致性。曾几何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和《敦煌壁画》系列邮票都以其统一的设计和连贯的发行节奏赢得了集邮者的青睐。但是,现在的系列邮票发行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无奈,长时间的间隔不仅削弱了邮票的系列性,甚至让人感觉自己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热情。为何邮票发行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比如,1989年发行的《当代美术作品选(一)》邮票,29年后才等来第二组的发布,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再说《昆虫》特种邮票,1992年首发,等到2023年才推出第二组,这一等就是31年!这样的发行周期,让人不禁想问:邮政真的在考虑集邮者的感受吗?有些邮票的设计风格更是让人感到捉急。由于设计者的更换,每组邮票的风格参差不齐,导致系列性不强。例如,《红楼梦》系列邮票的前后风格差异,使得集邮者在收藏时不免有些失落。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而《成语典故》系列的三组邮票,更是因为设计者不同,导致风格迥异,让集邮者在选择时心生疑虑,难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些突然变身为系列邮票的情况。有些邮票在最初发行时根本没有被定义为系列,等到多年后才发现自己成为了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比如,1984年发行的《猛禽》特种邮票,在30年后才推出第二组,这样的间隔几乎让它成了传说,试问又有多少集邮者会对此心存热情?对集邮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显然,集邮者们对系列邮票有着热切的期待,但现实却往往让人失望。邮票的选题、设计风格、发行节奏等,若不能在发行前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那么势必会影响邮票的整体吸引力。就如同任何一种文化产品,如果没有好的策划,就只能沦为“自嗨”的小圈子游戏。回想曾经,《古典名著》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绝佳的示范。它以明确的规划和良好的发行节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而如今的邮政发行,若能在5年左右集中推出一个系列,保持设计风格的一致性,势必会使集邮者们重拾对邮票的热情。否则,集邮者们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渐渐失去兴趣,甚至在老去之前就失去了等待的耐心。结语:希望的呼唤总的来说,邮票的发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增强集邮者的归属感。当邮政在发行系列邮票时,是否能考虑到集邮者的心理需求,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期待?为何不能在开始时就明确每个系列的发行数量和周期?这样不仅能让集邮者们感受到被尊重,也能让他们在收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期待未来的邮票发行能够有更清晰的规划,让每一位集邮者都不再等待,早日看到完整的系列邮票,带着满满的成就感继续收藏,继续传承那份属于邮票的独特魅力。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