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学建校”题材邮品的大量发行,集邮者们开始感到疲惫不堪。就2022年来说,仅纪念邮资封片就有13种,其中“大学建校”题材的发行量占据了一半以上,足见这种题材的受欢迎程度。然而,面对这样扎堆的发行节奏,集邮者们的困惑与不满也日渐显现。“大学建校”邮品的繁荣背后不可否认,“大学建校”题材邮资票品的发行,是中国邮政展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一种方式。自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的首次发行以来,这一系列邮票和邮资封片的数量逐年递增。从名校的辉煌历史,到教育理念的传播,这些邮品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厚积淀,并且对外展示了中国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仅仅从这些发行的邮票来看,从1998年北京大学,到2023年的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各大高校纷纷登上方寸之地。每一枚邮票背后,都是一段大学发展史的缩影,也是对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礼赞。然而,这样的繁荣景象,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选题重复、发行频率过高,以及部分大学为何能荣登纪念邮票,背后的逻辑并不清晰,反而让集邮者们感到困惑。扎堆发行让人眼花缭乱,邮迷的困惑与质疑集邮者的反应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大学建校”题材邮品开始不断涌现的时候,邮迷们的热情逐渐冷却。为何?正是由于发行数量过多,反而失去了它原本的稀缺性与吸引力。2022年一年的“大学建校”题材邮资封片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这种过度的集中无疑使得邮迷的收集体验大打打折。首先,什么样的大学能够“荣登方寸”?这一直以来都是邮迷们争论的焦点。理论上,只有那些国家级重点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大学才有资格被印在邮票上。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这样声誉卓著的学府在建校80周年时,仅仅发行了纪念邮资封,而不是邮票,而中央美术学院则成功发行了纪念邮票。这样的不一致性,让人感到标准模糊,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这种不透明的发行标准,加剧了邮迷的困惑,也削弱了邮品的收藏价值。其次,大学的建校周年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点。纪念邮票有为50年、80年、100年、120年建校而发行的;纪念邮资封片则有80年、90年、100年、120年。集邮者们想知道,究竟是何种周年才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这种毫无规律可循的发行周年标准,增加了收集难度,也引发了许多邮迷的质疑:为何有些学校在百年庆典时没有纪念邮票,而另一些大学却反复出现在邮票或邮资封片上?应对“扎堆”发行的态度与反思面对“大学建校”题材邮品的泛滥,许多邮迷表示:邮票发行本应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而不是“流水线”般的产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纪念邮品不断涌现,市场似乎也在失去平衡。一方面,收藏市场的“供过于求”导致价格疲软,原本稀缺的纪念邮票因发行过多而贬值;另一方面,集邮者们的选择越来越有限,因为同样的题材出现在邮票上,几乎毫无新意可言。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票收藏家】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邮品的收藏价值一方面依赖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其稀缺性和独特性。当邮票的发行变得频繁和过于集中时,这些本应承载历史记忆的小小方寸,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中国邮政在发行策略上的短视:过度依赖热点题材,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未来如何规划邮票发行?
从长远来看,合理规划“大学建校”题材邮资票品的发行是至关重要的。集邮者需要的是稀缺而有意义的邮品,而不是重复堆积的产品。中国邮政应该更多关注发行策略的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到邮品的文化宣传作用,还要兼顾集邮市场的健康发展。合理的发行节奏和透明的标准才是确保邮票价值和吸引力的关键。无论是纪念邮票还是邮资封片的发行,都应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做到有序规划、健康发行。避免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市场的饱和度和集邮者的感受。面对如今扎堆发行的情况,邮迷们是否会继续买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未来的邮票发行需要更多的创意和独特的设计,而不是一味追逐热点。如何在保持纪念意义的同时,也满足市场需求,这将是中国邮政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课题。对于集邮者来说,“大学建校”题材的邮品是否值得长期收藏?未来的收藏市场会如何变化?你认为,中国邮政会听取邮迷的呼声,重新调整发行策略吗?这是留给我们每一个集邮者的思考。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