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中国邮政推出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系列邮票,令人惊喜的是,这竟是该系列自1983年首发以来的第五组邮票。40年过去,古代文学家的风采在邮票上依旧熠熠生辉,但细细琢磨,这一路走来,却充满了曲折与变化。首先,作为一名集邮者,我不禁感慨,这个系列的变化可谓是相当明显。从设计者到邮票的规格、枚数,甚至发行时间间隔,都反映出一种不够严谨的规划,仿佛是每一组邮票的推出都是一次“独立特行”的冒险,而不是在长远计划下的集大成者。邮票设计的千变万化说到设计,从第一组的刘凌沧到第五组的马振声,设计者的更换似乎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位设计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结果就是整体风格的分散。纵观这40年来,每一组邮票都像是单独的艺术作品,让人难以联想到这是一个系列的延续。想想看,集邮者在欣赏这些邮票时,看到的竟然是一幅幅独立的画作,这样的设计理念未免有些匪夷所思。更糟的是,邮票的规格也千差万别,竖式、横式、大小不一,简直让人眼花缭乱。这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简直比吃苍蝇还难受!如果说一组邮票应当有一套统一的风格和规格,那么这一系列的“不协调”真是让人心累,难以忍受。发行时间的反复无常而发行时间的间隔更是让人咋舌,1983年、1994年、2013年、2015年,直到2023年,不同组别之间的间隔长达11年、19年、2年和8年,这样的频率根本无法形成良性的集邮习惯,完全是“零散”的状态。想想看,如果发行方能在短时间内将邮票规划结束,何必让集邮者在漫长的等待中感到无尽的焦虑?这样的安排让人不禁想问:邮票发行的节奏究竟是怎样规划的?发行量的忽高忽低再看发行量,第一组的邮票发行量为296.78万套,而第五组计划发行740.35万套,这一波动背后不仅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反映了邮政管理层在应对市场时的无奈。为了方便大家交流和讨论,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这样的不稳定让人深思,邮政部门在邮票的生产与发行上,是否真能掌握市场脉搏?集邮文化的反思在我看来,这样的变化折射出的是集邮文化的缺失与迷失。曾几何时,集邮是一种追求精致与美的艺术,而如今的邮票系列更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产物,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邮票的美,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与价值。如今的集邮者们,除了欣赏这些邮票的表面之美,是否还能感受到其中深藏的文化底蕴?还是说,我们在追求数量的同时,遗失了邮票的灵魂?这样的疑问在我心中回荡。未来的希望与展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禁期待未来的邮票能够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减少不必要的变化。希望发行方能够意识到,集邮者所追求的,不仅是邮票的数量,更是邮票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我们渴望看到一个更加统一和谐的系列,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单打独斗”。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集邮也应当找到自己的定位与方向,创造出既符合时代需求又不失文化深度的邮票系列。难道我们真的要等到下一代才会理解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价值吗?希望未来的邮票能让每一位集邮者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传承的美好。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