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十月,集邮圈早已被新邮预订的宣传氛围包裹。即便新邮“打折潮”从未真正退去,那些习惯了一年一度预订仪式的老邮迷,仍会准时将目光投向邮政公告——这是刻在他们收藏生涯里的固定节奏。
如今,发行方的刷脸认证早已普及,预订系统历经数次迭代,硬件设施与人员操作愈发成熟,所有人都清楚新邮预订不会取消,可2026年的预订政策与相关产品,却迟迟未揭开面纱。其实,预订政策本身并非难题,真正的症结在于,它与新邮发行政策早已深度绑定,若二者无法同步公告,预订效果必然大打折扣。2025年新邮即便相较2024年减量近一百万套,依旧没能挡住“破发”与打折的步伐,这早已证明,单纯依靠“减量”的定量发行,已是失效的旧策。市场缺的从不是数字上的调整,而是能给邮迷信心、支撑行业长期发展的发行体系——不少人因此怀念起旧制:半年内放开销售,销售期结束后销毁未售库存,简单直接却能守住市场底线。
除了核心发行政策的缺失,当下集邮市场还有诸多短板,正在将新老客户推向门外。
其一,是发行推广的“随性”与“仓促”。新邮发行仿佛没了章法,增发、改期成了常态,宣传预告严重不足。老邮迷赖以坚持的“原地实寄集邮”,因发行时间、原地信息不确定变得举步维艰,渐渐没了热情;对新人而言,连基本的发行信息都难以及时获取,更谈不上建立收藏兴趣。更何况,邮票题材早已难寻新意,再加上仓促推出的设计、备受诟病的印刷质量,所谓的“精品观念”早已荡然无存。
其二,是收藏期待值的持续流失。近年邮票发行毫无规律可循,全年发行套数、单套枚数、大版规格,都没有固定标准,曾经让邮迷津津乐道的系列性收藏,如今成了奢望。这种混乱背后,或许是不同主管单位审核站位的差异,以及责权利划分的纠葛,世间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协调”。但最终承受结果的,却是满心期待的收藏者。
其三,是定量发行与库存销毁管理的“脱节”。定量发行本身并非不可行,但它需要两大前提支撑:销售渠道与数量公开透明,以及销售期后明确的库存销毁机制。而现在,这两点都成了“盲区”——全年预订结束后,别说各品种预订量,就连折算后的总套数都不见公布;半年销售期过后,库存究竟有多少、如何处理,更是无从知晓。新邮之所以常年打折,核心在于市场始终弥漫着“后期还有票源抛售”的担忧:前期打折不可怕,怕的是背后藏着更多“折扣坑”,这种不确定性,让越来越多人不敢入手。市场期待的一场库存销毁一直都是挂在云端。在大数据高度透明的时代,这样“灯下黑”的品类,根本无法吸引年轻人入局。
不可否认,集邮市场的低迷有大环境的影响,但眼下“定量发行+无库存销毁保障”的组合,无疑是推波助澜的错误选择。事实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庭电话普及后,邮票的实用价值就已式微,如今在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的冲击下,其收藏属性早已成为核心——人们收藏的,本就是邮票承载的文化历史价值与品牌价值。可现实是,邮政邮务服务收缩,集邮从业人员不断缩编,连从业者都难以说清“如何吸引新藏家”,行业吸引力自然持续下滑。
新邮预订或许不会彻底消失,最多只是预订品种的缩减,但如果始终没有配套的新邮发行政策破局,这场“十月的等待”,只会让越来越多邮迷失望离场,集邮市场的寒冬,也将愈发漫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