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没有钢戳的质感,回墨戳大行其道,背后的原因原来是这个?

喜欢实寄的集邮爱好者都喜欢用钢戳盖销自己的邮品。而且一般也喜欢自己上手,尤其是对于一些风景戳,更是钢戳有明显的质感,无论是盖销中的一种体验感,还是盖好邮品之后的触感和观感,都给人一种特别有厚重的质感。
这是不同于回墨戳那种更加接近印刷的平淡,钢戳盖销出来的戳记,有强度、有硬度、有韧性、有光泽,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冷峻外表中透射出一种生机和活力,有着一种独特的静态美感。钢戳的戳记给人一种邮品的质感提升,相得益彰的背后,彰显出不凡的品位与格调。
或许就是因为钢戳对于质感的追求更加严格,因此销戳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技巧,这也曾是邮政业务人员比武的一项内容。而手戳的质量高低,也彰显了一个人的职业操守和技能,邮政的业务员此前都有类似的比武和业务培训。
一个人有流畅的手戳能力,也常常会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在集邮圈里,有几位大师本身就是手戳的行家里手,每一次手戳的时候,也经常会吸引到众多艳羡的目光和垂青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种彰显技艺的能力,卖油翁的故事我们也都喜欢看,但是一把回墨戳放在那里的时候,有谁会说你盖的回墨真好?
无人问津罢了,本来一种记忆的流传,一种赏心悦目的销戳过程,一种彰显质感的戳印的记忆,就这样被越来越多的回墨戳的配备而变得荡然无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说,现在想申请一把钢戳已变得异常艰难了。邮总(负责审批的部门,具体那个分管部门不详)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有用户投诉钢戳不好盖销,容易盖坏,而回墨戳不存在这个问题,即使是一个小白,也可以拿上回墨戳盖的很好,因此现在申请新戳,比如风景戳、纪念戳、首发纪念戳等等,基本批复的都是回墨戳,而不批复钢戳。
这种理由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回墨戳一样会有问题,而且成本更高,据悉一把回墨戳的制作是240元,一把钢戳的制作是150元,我们不去深究成本,更贵的回墨戳,由于都是塑料材质,在盖销多了之后,容易出现裂痕,而且还容易出现“双眼皮”,外围溢出的墨经常会在戳印外围再加一圈印记。
而且,回墨戳的日期基本都是胶质的日期“皮带”,在卡位的时候,更换多次之后,就容易脱落,在盖销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带飞”的情况,致使邮品受损。此外,回墨戳是加墨模式,很多邮局没有配备墨水,即使配备也基本是“水墨”,这种墨水最大的缺点就是在光滑面无法留存,而很多邮票本身就是光面或者“覆膜”的,回墨戳盖上去不易干,轻轻一触就掉了。这也是最大的弊端之一。
同时,回墨戳在盖销凹凸面的时候,尤其是在信封和邮票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摁轻了容易丢字,摁重了,就容易出现“双眼皮”。或许这种回墨戳,最适合的就是给一些网红打卡的非集邮人士盖在本本上,做一个打卡的留印吧?不知道,我们的邮政审批部门在审批刻制相应的戳记的时候,是否真正考虑过集邮爱好者的需求?是否征求过实寄爱好者的用户需求?为何就不能按照需求方申请的材质给予批复,为何非得让选择回墨戳?为何放着物美价廉的钢戳不予批复,非要强制使用回墨戳?难道整一个“蓝兔子”就能证明你的与时俱进?
闭门造车不可取,害怕投诉就啥也不敢干了,为何邮品设计那么难看,就没有人投诉呢?为何邮政就不在设计上多改良呢?这时候就不怕了吗?市场有需求,可以满足,但应该满足的是正当的需求,尤其是使用方的需求,很多新邮发行的地方,希望申请一把钢戳,但遗憾的是,邮总不予以批复,批复的必须使用的材质就是回墨戳。这种顽固的思想为何就如此僵化不能改变呢?为何就不能满足原地邮政系统申报的钢戳材质呢?
每一件邮品要经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钢戳即使有更长的岁月磨砺,依旧戳记清晰可见,因为拥有独有的质感和凹凸感,盖销之后在信笺上留下的印记一直风采依旧。轻触还能感受到独有的凹凸痕迹,这才是可以留痕的方式。有质感的东西不予审批,偏偏制造一些成本更高,使用时间更短暂的产品,当问题不断累积的时候,如何还能找寻原有的饱满和深情?真的不知道,这种审批理念又源自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