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当邮政也开始打折销售邮品时……

笔者在参加一些区域组织的活动中,发现邮政在销售一些产品册,尤其是明显是积压产品册时,也就是我们传统认知的库房长期积压的库存产品时,都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折扣了,有的折扣还非常低。可以说,邮政终于开始正视现实,知道用户的购买欲望不强,只能靠打折“刺激”市场了吗?深度打折的背后又预示着什么呢?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邮票这一小小的纸片,承载着文化、历史与艺术的价值,其价格往往稳定且带有一定的收藏溢价。然而,如今集邮市场却发生了一个令人倍感悲伤的变化,那就是打折现象与日俱增,毫无收敛的迹象。
 
打折现状:从个别到普遍的市场转变
近年来,新邮打折已经从偶然现象逐渐演变为集邮市场的常态。2025 年已发布的几套新邮,市场依旧深陷 “打折” 的泥沼。每一套新邮的发行量都高于预期,部分邮票的售价甚至几乎跌破面值。大量邮票在发行后不久甚至当日便出现价格“破发”现象。这种普遍的打折现象,正重塑着集邮市场的价格体系。
 
打折根源:利益博弈下的市场失衡
邮政发行方 “利益最大化” 的策略是导致邮票打折的重要原因。为确保市场资金回流和稳定现金流,邮政往往设定偏大的发行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邮票供过于求,大量邮票滞销,降价销售成为促进流通的无奈之举。以大版邮票销售为例,其利润率在发行方的考量中占据核心地位,邮政更关注大版邮票的高价溢价,而忽视了市场的整体承受能力。减量意味着放弃部分利润,因此邮政始终不愿轻易缩减发行量,进而形成了市场不景气但发行方仍不愿改变策略的怪圈。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邮票的使用价值几乎荡然无存了。过去,邮票作为邮政通信的必需品,有着广泛的实用需求。如今,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快递等新兴通信方式和物流的普及,让信件往来的频率大幅下降,一些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还有信笺的需求。邮票的实用场景也越来越少,除了集邮爱好者还在消耗非常非常少量的邮票之外,更多的邮票都成为压箱底的产物。这也使得邮票的市场需求端出现严重萎缩甚至快要消匿了,而供应端却没有相应调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推动了邮票打折现象的极度恶化。
 
打折影响:市场生态的全面冲击
邮票打折对集邮市场生态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量集邮者因邮票打折,感觉自身收藏价值受损,对邮市的信任度和参与热情锐减,加速了集邮群体的流失。在邮票收藏领域,人们往往追求邮票的保值增值,而打折现象严重削弱了邮票的投资属性,使得新邮的价值受到广泛质疑,阻碍了邮票市场的良性发展。对于邮商而言,邮票打折压缩了利润空间,为处理库存,他们不得不进一步降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新邮的发行和推广,使得整个集邮产业链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应对之策:多管齐下的市场修复
要解决邮票打折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发行环节来看,邮政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预定量,合理控制新邮发行量,避免过度供应。减少产品册和特供邮品的滥发,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扰乱正常的邮票市场价格体系。取消给邮商的打折批发,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邮票的价值。
在市场推广方面,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新邮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利用社交媒体、集邮展览、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传播集邮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集邮市场,拓展集邮群体。积极鼓励邮票在邮政通信、文创产品等领域的应用,甚至更多的寄递市场都应该允许使用,只有拓宽邮票的使用渠道,提升邮票的实用价值,才能促进邮票的消耗和流通。
邮政开始打折销售邮品,是集邮市场在新时代面临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现象既是市场供需失衡的结果,也对集邮市场生态造成了全面冲击。只有通过邮政、邮商、集邮爱好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从发行、推广、使用等多个环节入手,才能有效应对邮票打折问题,修复集邮市场生态,让集邮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