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我又购入了一些邮票却不知如何安置他们的时候,我会想为何而集邮? 我听过有人劝说,集邮是雅趣,应该要培养这样一种“雅”来提升自己的格调。 我见过有人传“道”,集邮是一种文化,应当被我们传承发扬,为后世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可我也知道,有雅趣的人不一定是好的人,文化若不随时代精益那么也将只是历史。 冠冕堂皇是给别人看的,抑或是给自己一个集邮的借口,若从未触及心灵,何来集邮者的坚持。 我的身边有很多的集邮者,有将自己后半生的大多数精力都奉献在邮文化的忠实的坚定的带有期望和担忧的年长者,不为名利不为自己,却有一种莫名的信念在辛苦守护这片方寸。他们往往不会大谈文化的意义,却很乐见在邮画、印戳、齿孔和发行上津津而论,在细微之处补足每一份邮品带给大家的欣喜或缺憾。这种“言传身教”也许才是邮文化的内涵吧,有朴素有严谨,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亦有坦然生活之道,有对历史的传承还有对文化的绝对自信。他们不受经济社会带来的诱惑而集邮,不甘嘈杂井贩对邮市的摆弄而集邮,他们是真正的集邮者。 我的身边还有更多的“集邮者”,就是收集邮票的人。你若问他们集邮吗,他们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我集邮”;你若笑夸他们还是个资深集邮人啊,他们会陷入自我怀疑的思考“我算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集邮者”,他们很多都有了一二十年的集邮经历,一本本一枚枚的堆放在家中的某处,可是他们却从不主动和别人谈论集邮,顶多就是分享自己买邮票的过程和价格,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收集邮票”这个动作哪有可以谈而不绝的地方。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多“收集邮票”的人是为何而集邮?他们不会卖掉自己多年的收藏,也不会和人谈论集邮的知识,仅仅只是因为缘分偶见喜欢的邮票邮品就买下收藏,仅仅只会被动的和人讲起自己也有邮票这回事。他们算是集邮者吗?他们为何集邮呢? 我以为,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 方寸之间静止的那一张图案,常常会勾忆起一些人曾经的回忆,不管是名著动画还是风景名胜,也许是一枚生肖也能是一个人物,人们往往会找寻到和自己有关的、能让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收藏,他们收藏的其实不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份回忆,也能是希望后代去理解传承的某种精神,这就是中华悠久历史的魅力和数千年文化的引领力! 我觉得,这些人也是集邮者。没有规定集邮必须了解邮票的专业知识,就像没有规定歌者必须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如果所谓的“集邮者”要求这些单纯喜欢收集邮票的人也必须专业化,那么只算是邮文化中的糟粕,传承中的极端主义者。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喜欢还是深爱的权利,文化也从来都是引导而无法强迫,每个时代都会自然地升华或毁灭某种文化中的一些内容,非常道,为自己所认可的尽一份力即是圆满。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这些不显山露水的集邮者明明还有很多很多,甚至一些小朋友也很喜欢花花绿绿的邮票,明明是爱者甚广、”“后继有人”,可为什么“专业”的集邮者大都认为集邮没落了、找不到方向了、没有未来了、前路暗淡了呢? 我认为,这就是时代在洗涤文化。 不能将思想停留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前,每天在艳羡曾经集邮文化多么正、多么好,那只是停住的文化,不是在发展的文化。文化会反映社会,社会会形成文化,由于许多的原因,当前网络上活跃的“集邮者”大多是卖邮人,这只是一种经济行为在集邮文化中的游离,不能说好也不是坏事,事务的两面性决定了邮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这些邮商的活动,也确定了单纯的经济活动会妄图偏移传统集邮的发展方向。 所以集邮者需要自知,正确去看待网络五花八门的集邮消息,只要保持住对“价格”这一词出现在软文中的敏感性,就能很轻易地挖掘出自己需要的知识,不被“资本”带了节奏、不被“自己不需要的内容”迷乱了对集邮的坚持。 最后,再回到我最初的问题,我为何而集邮? 答:喜欢而已,不需要理由,也无须为喜欢所累!最后再推送一篇也是自己写的对收藏理念的见解:玩“收藏”的个人理念 一个喜欢收藏的人(期待您的关注)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