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字,逐渐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的书写形式,即中国书法。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认可,更为重要的还是有利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向外传播与输出。
2003年,中国邮政开启以“中国书法”为主题的系列邮票。截至2011年,书法中精典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作品先后登上方寸之中。又过了近14个年头,或许是不舍如此重要题材,又或许是创意枯竭,反正,原本以为就此结束的“中国书法”系列邮票开启了新的“旅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重装亮相的第二组邮票在发行规模上达到了新高度,居然新增了不可多得的小型张!
选题设计
大盂鼎: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拓片源自上海图书馆东馆,铭文书风瑰丽,是西周金文的杰出代表,是金文艺术的典范之作。
中山王“错”铁足鼎: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拓片源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令人叹服。
石鼓·吾车刻石:出土于唐代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拓片源自上海图书馆东馆,是我国最早的刻石,石上所刻文字堪称篆书之祖。
琅琊刻石:出土于琅琊台(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的琅琊山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拓片源自上海图书馆东馆,是仅存的秦刻原石,为小篆第一代表作。
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拓片源自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底部铸有铭文12行,共计122个字,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虽然各元素和铭记的表现有细节上的调整,但作为“篆书”邮票的第二组,保持画面整体结构与第一组一致很重要。不少系列邮票到了第二组口碑出现断崖下跌,有很大原因是出现了重大改变(比如古镇系列),破坏了整体效果。当然,《中国古代书法——篆书(二)》 特种邮票不会步此后尘,因为设计师在保持原有味道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多的正向优化。
其具体内容包括:1.邮票主图生动还原了拓片的真实效果;2.主图内容并未贪大求全,而是截选了最精彩的部分,避免因票幅原因影响书法艺术的呈现;3.邮票铭记和面值仿篆刻拓片的效果,与主图相辅相成;4.邮票结构布局规整,统一性好(海棠花就犯了这个小问题)。
小型张作为“中国书法”系列邮票的新贵,在邮票发行计划公布之初就受到大家的关注。从最终实物来看,它就是下一个爆款。
在小型张的设计上,最重要的“中国”二字居于邮票主图的中央,突显其选题原因和历史价值。邮票张芯居于小型张的中间,将边饰画面有效分割,器物与铭文做到了自然过渡。虽然小型张的色调偏暗,但恰恰体现了器物之厚重与中国之底蕴。
不过,小型张也有些许遗憾之处。没有选择与邮票相同的印制工艺去更好还原拓片效果是其一,二维码的出现破坏整体效果是其二。尤其是,如若二维码偏离方框中心,将会非常跳脱,也非常难看。
印制工艺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二)》 特种邮票采用了胶雕套印的印制工艺,但又有别于传统的雕刻线条。通过计算机辅助雕刻设计,模拟出拓印效果和质感的“阴图”雕刻纹路,而大面积的黑色“色块”,才是正经的雕刻部分。从工艺来讲,也只有雕刻才能实现如此精细的纹路线条,呈现细腻、柔和的拓片质感。
至于什么是阴图,篆书的拓片就是阴图,即文字部分通过空白部分的黑色油墨来呈现,文字本身没有油墨,此时的文字就是阴图。反之,我们正常书写,文字通过墨水来呈现,此时的文字就是阳图。
虽然邮票也选用了荧光防伪效果,但从艺术性来看,小型张用高亮红色荧光突出“中国”二字,点题优势也就突显出来了。
邮票版式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二)》 特种邮票又见16枚票的“大”版式,无需再点评。大版边饰器物与名称交替出现,是对邮票内容的补充。而在色标的设计上,仿篆刻拓片效果的“篆”字比较新颖,这或许就是大版收藏的趣味了。
与第一组一样,这套邮票同样发行了小版,但发行量比第一组多了23万,也啥多说的,凑活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