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邮友、兄弟们: 今日,关于2026年新邮预订的消息在邮友圈中不胫而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联名卡作废、老资格取消、全面开放但严苛预订……这些变化,对于我们这些与邮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集邮者来说,内心无疑是五味杂陈,甚至有些惶惑与不安。 作为一个同样热爱方寸艺术的老友,我想和大家促膝长谈几句。这次的改革,绝非简单的预订规则调整,它是一声尖锐的警钟,警示着我们:那个依靠“预订资格”和“囤积大户”来维系表面繁荣的旧集邮时代,正在被彻底终结。面对这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万不可意气用事,更不能茫然跟风,而应以一种更为清醒、理智和超脱的态度,重新审视我们手中的这份爱好。 在此,我必须以告诫的方式,向大家提出三点忠告: 第一诫:请放下“特权”执念,拥抱公平的“新常态”。“联名卡全部作废”、“老的预订资格全部取消”,这两条最是戳中我们的心窝子。许多老友视多年的预订资格为一种荣誉和特权,是自身“老资格”的象征。如今一刀取消,情感上确实难以接受。 但请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个健康的、有未来的市场,能永远被“资格”和“卡”锁在旧箱子里吗?当年轻人的热情被一道无形的门槛挡在门外,集邮又如何谈得上传承?“全面开放性预定”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壁垒,让每一个新生的兴趣都能平等地获得入门券。这或许会让我们短暂失落,但长远看,是为整个集邮生态“刮骨疗毒”。我们热爱的是邮票本身,而非那一点虚妄的“特权”,不是吗? 第二诫:请警惕“投机”心态,回归收藏的“本心”。“预订大户将史诗级缩水!”——这句话点明了此次改革的核心靶向。过去多年,新邮市场被部分炒作和囤积行为所扭曲,邮票的“金融属性”一度压倒了其“文化属性”,导致许多邮票一面世就打折,深深伤害了我们这些真心喜欢它的收藏者。 新政通过“身份证+手机号”的严格一对一关系,就是要精准打击这种“大户囤积、操控市场”的乱象。它明确地告诫我们:邮票,首先是一张国家名片,是一幅微型艺术品,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用来暴富的投机工具,更不是某些人的利益所系或福利所至。 对于我们老年邮友而言,这恰恰是一次难得的“返璞归真”的机会。我们集邮一辈子,最初的快乐,不就是来自于欣赏一枚邮票的精美设计、探寻其背后的故事、与邮友交流心得的那份纯粹吗?请务必警惕内心深处残存的“增值发财”念头,不要让集邮的乐趣,被市场的涨跌所绑架、所困绕。 第三诫:请善用“宽松”窗口,做出理性的“抉择”。政策也并非全是严苛。值得注意的是,“年册一直可以预订,2026.9.30前都可以预订”。这给予了我们长达数月的、极其宽松的决策期。或增值了高兴时再补订,或打折时让它们回炉。 这意味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完全不必在消息不明时焦虑,更不必在政策出台初期扎堆抢订”。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2026年的每一套新邮?我收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系统的学习研究,还是仅仅出于“集齐”的习惯性冲动?【我的建议】 1. 对于绝大多数老友,预订一本“年册”足矣。年册体系完整,欣赏方便,是回顾一年国家大事、艺术成就的最佳载体,也最适合向后辈展示与传承。这是性价比最高、最省心的选择。 2. 对于有特殊研究方向的同好,可针对性选择套票,制作一些首日实寄封片。不必求全,只取所需。让收藏为你的兴趣服务,而不是你为“全集”所累。 3. 果断放弃对大版、小版的执念。除非你有特殊的版式研究需求或强大的经济基础,否则在“预订大户缩水”的背景下,这些品种的市场波动可能更大,风险更高,不应是我们安享晚年的选择。 老朋友们,中国邮政正在下一盘艰难的“改革棋”,旨在挽救日益凋敝的集邮事业。成败与否,我们拭目以待。但作为集邮队伍的“压舱石”,我们老年集邮者的态度至关重要。 让我们收起抱怨,展现老一辈的睿智与风骨。让我们用行动告诉市场:我们热爱的是方寸之间的文化与艺术,而非它带来的投机泡沫。请让我们一起,利用好这个“宽松期”,冷静、理性地规划2026年的邮票邮品收藏计划。让我们的每一次预订,都是出于纯粹的热爱;让我们手中的每一本邮册,都能成为不负我们一生痴迷的、真正“像样的”精神归宿。 愿我们的集邮情怀,在历经风雨之后,能洗尽铅华,回归本真。愿“集邮家精神”在您身上璀璨亮丽,让新邮陪伴着您的健康益寿! 一位与大家同行的老邮友 谨上陕西刘西安(退休教育工作者)2025.10.24晚转自:掌上邮集
文章不错,点个赞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