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莫二双连征订"神秘"表格,邮政焦虑与邮民调侃
图片
邮政的底牌,在焦虑中泄露
一则关于《莫高窟二》双联小型张全国预订总量仅15万的表格,近日在各大集邮群悄然流传。这份看似普通的业务统计表格,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邮政当下的集体焦虑。
流出的表格:无意疏忽还是有意为之?
这个普通的业务报表,本应安静地躺在邮政内部的办公系统中,如今却成了集邮圈的谈资。仔细一看,《莫高窟二》双联小型张的预订量仅有15万,与去年《西游记五》双联张的39.9万相比,断崖式下跌了超过60%。
是邮政业务人员无意间的工作疏忽,让这份内部数据流出?还是中国集邮总公司故意“无意”抛出,试图刺激一下萎靡的征订量?
若是后者,那么这份流淌的数据,恰恰印证了邮政系统正弥漫着一种深度焦虑。这种焦虑不仅仅是关于《莫高窟二》这一套邮品,更关乎整个2026年新邮预订的前景。
焦虑的根源:预订为何遇冷?
《莫高窟二》双联小型张遭遇市场冷眼,实在是意料之中。集邮者们早已用脚投票,表达了对邮政近期一系列操作的不满。
销售不透明首当其冲。今年的“按需预订”不显示销售量,让邮友们如同盲人摸象,无法判断市场的真实反应。回想去年《西游记五》双联张销售时,实时显示销售数据,邮友们可以据此作出判断。而今年的“盲订”模式,无疑破坏了市场的预期机制。
会员制度缺陷同样饱受诟病。双联张仅限集邮协会会员购买,而许多邮友反映会员到期后无法续期,直接被排除在购买门槛之外。这种画地为牢的销售策略,无异于自我设限。
销售周期过长同样消磨着邮友的热情。从9月底至10月31日的超长预订期,使得许多人不急于下单,都想着等到截止前夕再看情况。这种观望心态,直接导致了预订数据的惨淡。
更深层的焦虑:2026年新邮预订的阴影
这份流传的表格,折射的不仅是《莫高窟二》双联张的困境,更是邮政对2026年新邮预订的系统性焦虑。
按照往年惯例,2026年新邮预订公告本应在9月下旬发布,10月9日启动预订。然而如今已至10月中旬,公告仍然“难产”,这背后的犹豫和摇摆,正是邮政内部激烈博弈的体现。
2025年新邮预订推行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规则,包括刷脸认证、身份证核验等。然而,这些旨在打击投机行为的规则,因执行不畅且在后期为保营收而出现变通和松动。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邮政既想通过严格规则净化市场、挽回市场信心,又必须完成硬性的营收考核指标。2025年预订后期规则的妥协已经证明,在营收压力面前,严规很容易被突破。
邮政的困局与邮民的智慧
《莫高窟二》双联张的遇冷,是市场对邮政近期种种“骚操作”的直接回应。从2025年预订政策的反复,到特供邮品销售方式的不透明,再到新邮兑付的不及时,邮政的一系列操作已经严重挫伤了集邮者的信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面对仅15万的预订量,邮政不是从根本上反思政策缺陷,改善服务,而是可能采取“泄露数据”这种小动作来刺激市场。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只会进一步加深集邮者的不信任感。
反观集邮者,却显得愈发成熟和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仔细分析市场行情、发行量前景,做出自己的判断。有邮友直言:“不显示销售量,发行量的不确定性增大,反而影响了大家预订的积极性。”
结语:焦虑不能靠“泄露”解决
流传的表格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邮政的焦虑,也照出了市场的理性。如果邮政确实是通过“泄露”数据来刺激销售,那只能说明其焦虑已难以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但焦虑不能靠“泄露”解决,信任不能靠“小动作”重建。邮政若想真正扭转局面,必须直面集邮市场的核心矛盾——在市场整顿与营收压力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与集邮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而这需要的是透明、稳定、尊重客户的政策,而非朝令夕改与神秘操作。
也许,当邮政学会真正尊重集邮者之时,才是集邮市场重现生机之日。
来源:邮击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