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语!“让爱生花”明信片不盖戳出于什么考量?内行还是外行行为?

笔者订了几枚520“让爱生花”的实寄封片,已经有收到部分地区寄过来的封片,但很遗憾的是,约投封都加盖了“让爱生花”的文化日戳,但是明信片都是内封在信封内,并没有加盖任何戳记,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量?
喜欢实寄的朋友都知道,邮戳和整个邮路信息的完整性才是一件邮品最被在意的地方。如此一套的“让爱生花”产品,结果只给约投封上加盖了戳记,明信片白茫茫一片,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量?难道对自己的邮路如此没有信心?害怕明信片在路上遗失不成?还是出于何种目的?
 
没有加盖戳记的明信片,感觉就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只有约投封的戳记,既然明信片不计划实寄,为何还要张贴一枚“自贴型自助签”呢?难道只是为了把价格拉到19.9元吗?如果不实寄,完全可以不用加贴这枚自助签,还可以节省一些费用,难道仅仅是为了把价格拉起来吗?真的以为集邮爱好者真是“人傻,钱多”吗?这样的行为如何理解啊?
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商榷的地方是,约投封上只加盖了“让爱生花”的文化日戳,并没有其他寄出局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说没有加盖一枚寄出局的日戳,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也不妥。
 
虽然文化日戳的申报和使用有相应的邮局备案之类的,但是时间长了,谁还记得是哪个邮局申报了?为何就不愿意再加盖一枚寄出局的日戳呢?
这样即使再过多少岁月,人们也知道这枚封片是从哪一个邮局寄出的,是在哪里上的邮路,这样信息多完整啊?
一枚使用仅仅非常短的文化日戳,就想承载所有的信息是不是太单薄了?不知道在实寄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考量的?实在令人不解。
“让爱生花”数字化防伪邮资机戳封片套是为了迎合520这个数字情人节而开发的,在520当天,在不同的邮政网点打卡选购进行实寄,本来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情。然而拿到实物后,明信片未加盖邮戳的设计让人非常不解。
 
这套承载浪漫寓意的封片套装,自诞生起便被赋予特殊使命。在“2025520”这串谐音“爱你爱我我爱你”的特殊日期,设计这款产品的出发点其实还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需求,为年轻人提供了新颖的情感表达载体。
邮戳的加盖往往意味着邮件进入实寄流程,随之固定投递轨迹与收件信息。而未加盖邮戳的做法无疑给人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让爱生花”明信片的无戳行为,让人倍感遗憾和无奈。戳记不全的行为也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