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系列邮票的临时起意,是否会影响整体设计风格?

2023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在经过长达13年的等待后,终于发行了《成语典故(三)》特种邮票。这一套邮票包含4枚,吸引了不少集邮爱好者的目光。可谁能想到,这场盛大的邮票发布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让人不禁要问:邮票发行究竟是为了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系列邮票?简单来说,就是一组邮票,主题相同,可以独立成套的那种。在这方面,中国邮政的一些系列邮票确实做得相当出色,比如《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系列,发行了整整五组,让人乐在其中。还有《敦煌壁画》系列,持续了九年,设计风格统一,深受好评。可是,《成语典故》系列却好像把“系列”的定义玩得有些模糊了。想想这几组《成语典故》邮票,之间的时间间隔和设计风格差异大得惊人。第一组是在2004年发行的,第二组在2010年,到了2023年才出第三组,时间跨度让人抓狂。难道没有人觉得,长时间的间隔会让一个系列失去热度吗?而且,各组设计者不同,风格也各异,看起来就像是不同的作品,根本无法形成完整的系列感。无休止的等待与失落邮票的发行周期简直就是一场耐心的考验。就拿其他一些经典系列来说吧,像《当代美术作品选》和《中国名亭》,中间的间隔让人等得几乎绝望,前者竟然整整隔了29年,后者也有18年。这种长时间的等待,不仅让收藏者们失去了期待,更让整个系列的连贯性和收藏价值荡然无存。你说,这样的系列邮票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更是设计理念上的矛盾。由于换设计师的缘故,邮票的风格千差万别,让人看了简直头疼。比如《红楼梦》系列,前后设计风格截然不同,给人一种完全不搭调的感觉。这样的邮票,你觉得收藏者们还会愿意买单吗?情怀与现实的拉锯战集邮者们购买这些系列邮票,不仅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更是希望能够得到完整性和连贯性的收藏体验。可是,当一个系列的发行周期被无限期拉长,甚至有的项目被搁置,那简直是在剥夺他们的权利啊!这就像是在告诉大家,“抱歉,等到老你们也未必能看到这个系列的完结。”这,真的是让人感到无奈和心酸。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能在发行之前就做好规划?为什么不能明确每个系列的发行数量和周期?这一系列问题,实在是让人想不明白。难道邮政方就不能在做决定之前,听听收藏者的声音,了解一下他们的期待?对未来的期望与建议希望未来的邮政方能够在规划系列邮票时,做到更加周全。像《二十四节气》系列那样,集中发行,确保风格一致,这才是我们期待的方向。要知道,集邮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我们不再等待太久,不要等到垂垂暮年,仍然在期待一套邮票的完结。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邮票的发行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慢慢吞吞。希望各位邮政的决策者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给集邮者们一个合理的交代。这样,大家才能在邮票的世界里,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惊喜。你觉得这样的改变会在未来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