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等了40年还是风格大乱!《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真的难受!

2023年11月8日,中国邮政发布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共5枚,作为这一系列的最新篇章,跨度之大令人咋舌!这一系列自1983年至今整整40年,经历了五组邮票的更替,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演变。不过,随着这一系列邮票的发行,许多邮票爱好者心中难免浮现出一丝疑惑:这40年间,邮票的变化究竟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变化的设计与风格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设计者的更迭。第一组邮票的设计者是刘凌沧,而之后的每一组则由不同的艺术家设计。设计的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创作的丰富性,却也导致了风格上的割裂,让整个系列缺乏了统一的视觉语言。这就像一场聚会,大家都穿着各自的风格,热闹得很,但却显得格格不入。你有没有觉得,有时为了追求新意,反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呢?更为戏剧性的是邮票的数量变化。从最初的4枚到后来的6枚,再到最近的5枚,不同组别间数量的波动显得尤为频繁。这样的改变仿佛让邮票收藏者每次都要重新适应,难免让人心生无奈,真的是在考验集邮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想想,如果你收藏了一套完美的邮票,却发现下一套完全不搭调,你的感受又会如何?发行时间的步伐不一除了设计的纷繁复杂,发行时间的间隔也同样让人捉摸不透。五组邮票的发行时间分别为1983年、1994年、2013年、2015年和2023年,间隔时间有的长达19年,有的仅为2年,这种不均匀的节奏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无奈的筹划。不禁让人想,难道邮政部门的规划能力也受到了时间的摧残?这样的发行节奏,如何能让集邮者心安理得地追逐那些承载着历史的邮票呢?面值与技术的变化再说到邮票的面值,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早期的邮票面值相对较低,而如今几乎都统一在1.20元。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邮政资费的飙升,也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情。可见,这不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说到荧光喷码的引入,更是反映了邮票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集邮知识】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从最初的没有喷码到如今的荧光喷码和荧光文字的出现,这一切都标志着邮票在技术上的革新。但反过来看,是否让人怀念起那些“纯粹”的邮票呢?如今的邮票似乎越做越花哨,简单而纯粹的美好却在悄然流失。对集邮者的期待站在40年的风口浪尖,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邮票发行又该走向何方?是否应该有一个更明确的规划,以保证每一套系列邮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集邮者希望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更是一个个交织着文化和历史的整体。就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系列邮票,短时间内集中发行,能够让人一气呵成,感受到那种浑然天成的韵味。想想看,倘若《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推出完整的系列,或许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而不是在等待中渐渐失去兴趣。未来的邮票设计者们,希望你们能够重拾对系列规划的重视,让每一套邮票都成为集邮者心中的经典。回首四十年,见证了太多的变化与发展,也让人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集邮不仅仅是一项爱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记录。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能在邮票上,看到更多连贯的故事与情感。你觉得呢?在这条邮票的漫漫旅程中,我们该如何为它的未来写下新的一章呢?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