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在经历了长达13年的等待后,终于推出了《成语典故(三)》特种邮票。这套邮票由4枚组成,令人振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集邮者们的深思。我们不禁要问,邮票发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难道真的就像老一辈集邮者所说的那样,发行的邮票越来越难以捉摸?系列邮票作为一种特殊的邮票形式,其魅力在于题材的统一和连续性,然而现实却是许多系列的发行仿佛被时间搁置。以往的经典如《敦煌壁画》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等系列邮票,都曾是邮票市场的宠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令人期待的系列却被时间无情地撕裂了。漫长的等待:系列邮票的周期之痛在邮票的发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发行的间隔时间极长,甚至让人怀疑邮政部门的决策能力。比如,《当代美术作品选(一)》与《当代美术作品选(二)》之间相隔29年,而《中国名亭(一)》与《中国名亭(二)》之间也相隔了18年。这种情况不仅让集邮者感到无奈,也严重影响了系列邮票的连续性。回想起以前的《水浒传》系列邮票,那时候的发行节奏、设计风格都保持得非常统一,让人一看就能认出这是一套完整的系列。而如今,却好像变成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状态,时间的跨度长得令人发指,热度也随之降温,最终只剩下集邮者们漫长的等待与失落。设计风格的割裂:如何看待不同的艺术风格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系列邮票在设计风格上的差异,往往会影响到邮票的整体观感。设计者的更换,让每一组邮票之间的风格迥异。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集邮知识】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例如,《红楼梦》系列的第一组由戴敦邦先生以写意风格描绘,而后续的四组则转为工笔重彩风格,这样的变化使得整个系列看起来没有了统一感,留给集邮者一种莫名的遗憾。甚至在《成语典故》系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影子。三组邮票的设计者不同,风格迥异,想要通过外观识别出其系列身份,几乎成了一种挑战。临时起意的风险:系列邮票的突然转身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一些邮票在最初发行时并没有表现出系列邮票的特征,但在多年之后却突然被追加为系列。这种临时起意的做法不仅让集邮者感到惊讶,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明确的规划往往会导致邮票市场的混乱和不安定感。比如,《昆虫》特种邮票在1992年首次发行,时隔31年后才再次推出第二组。对于集邮者而言,这种时间跨度不仅带来了失落感,还打破了他们对完整性的追求。邮票的发布,应该是有计划、有节奏的,避免这种“等得心灰意冷”的局面。结语:向未来的希望在未来的邮票发行中,我们真心希望能看到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规划。邮政部门在确定发行系列邮票时,应该深入调研并合理安排,确保系列之间的风格统一、发行节奏合理。像古代名著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等,都是很好的范本,值得借鉴。集邮爱好者之所以热爱邮票,除了对文化的热爱,更在于对收藏完整性和连贯性的追求。未来的系列邮票能否在保持高质量的基础上,做到更快的发行,减少漫长的等待?也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位集邮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