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拖拖拉拉40年,风格乱得离谱!《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还能叫系列?

中国邮政最近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五)》纪念邮票,又一次引发了集邮爱好者的广泛讨论。这套纪念邮票是该系列中的第五组,自1983年首次发行以来,整整跨越了40年。而40年的发行跨度,竟然带来了如此多的风格变迁和设计问题,难免让人心生感慨。风格的迷失:设计者的更替让系列性成谜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展现古代文学大家的风采,那么40年的时间已经把这个初心磨得无影无踪。设计者的频繁更替,直接导致了整个系列的风格一盘散沙。第一组邮票由刘凌沧绘制、李大玮设计,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一度成为集邮爱好者心目中的经典。可是谁能想到,到了第五组时,设计者换成了马振声,风格完全偏离了最初的设计走向。为什么不能保持统一的风格?为什么不能延续初代设计者的美学理念?我们看到的,是每一组邮票都像是独立创作,完全没有体现出系列邮票应有的连贯性。要知道,集邮者们最看重的就是系列邮票的整体感。看到这套邮票,仿佛每一张都在提醒你:“我是独立存在的,跟其他张票无关。”数量与规格的杂乱无章:让强迫症集邮者抓狂不仅是设计风格出了问题,这套系列邮票的枚数和规格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前三组是4枚一套,第四组突然变成6枚,第五组又回到了5枚。你说这是巧妙的设计变迁?可我只看到混乱不堪。为什么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规划枚数?是邮政部门忘了自己的初衷,还是觉得这样变换更能吸引集邮者的注意?更让人无奈的是,邮票的尺寸也是随意变化。第一组是31毫米x52毫米的竖式票,第二组和第五组又是30毫米x40毫米的竖式票,到了第四组,居然变成了50毫米x30毫米的横式票!真让人怀疑,这个系列到底有没有经过细致的筹划,还是设计者们觉得“横竖都要试一试”?集邮者的审美感受显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发行间隔和节奏:毫无章法的放飞自我《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的发行时间跨度之大,堪称邮票界的奇葩。从1983年的第一组,到2023年的第五组,中间的发行间隔分别为11年、19年、2年和8年。就像集邮者们经常开玩笑说的:“这套邮票伴随了我从青少年走向老年。”40年过去了,有多少集邮爱好者已经无法凑齐这套邮票,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邮票俱乐部群。大家可以识别下方的二维码加入。
另外,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的名片,关注【邮币世界】公众号,我们会在上面提供更聚焦的集邮信息。难道邮政部门不知道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会削弱系列的吸引力吗?发行一套系列邮票,难道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以确保集邮者能有机会完整收藏吗?《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的发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既然是一套系列,为什么不能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在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发行完毕?邮票面值与工艺:技术进步掩盖不了问题40年间,邮票的面值从最初的几分钱变成了如今的1.20元,这倒是可以理解,毕竟时代变迁、物价上涨。但另一个变化——荧光喷码和荧光文字的加入,虽说体现了印刷工艺的进步,但却也让老一辈的集邮者产生了距离感。尤其是那些从1983年开始收集这套邮票的人,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到了2023年,邮票上还会多出这么多“技术含量”。工艺的进步是好事,但这些进步应该服务于整体的美学设计和系列的连贯性。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新技术反而更加突显了各组邮票之间的差异,让这个系列更加支离破碎。总结与思考:未来的邮票发行该何去何从?
《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邮票的发行,原本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弘扬中华文化。然而40年过去了,这个系列邮票从选题到设计再到发行,都显得支离破碎。邮政部门在规划这类大型系列邮票时,是否应该更加严谨?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的系列,为什么能广受好评?因为它们有完整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和合理的发行节奏。对于未来的邮票发行,我们能否期待更多的连贯性和美学一致性?邮政部门是否能够从《中国古代文学家》的教训中吸取经验,不再让集邮者从青少年等成了老年,甚至离开人世?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只有当发行方真正站在集邮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才能避免再出现类似的“系列乱象”。你怎么看?40年的等待,是否值得?未来的系列邮票,又能否不再让人抓狂?另外,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右下角点赞和点在看支持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