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故宫百年的纪念邮票一套2枚,以及一个小版张。笔者从山西博物院所在地的邮局寄出一份特殊的致敬。都是博物馆系列,都是国宝的陈列地。都是文化传承的发祥地之一。
	没办法去故宫原地实寄,从地方博物院以另一种特殊方式致敬故宫百年纪念,也是集邮人特有的一种方式吧。故宫坐拥 180 万件藏品,山西博物院也有65万件文物。
	晋侯鸟尊的凤羽纹路里刻着晋国霸业。当故宫的朱墙黄瓦遇上山西博物院的 “斗鼎式” 建筑,两种文明密码也可以碰撞出最耀眼的火花。
	当《千里江山图》在屏幕上流动,当养心殿的龙椅能“触摸”的时候,故宫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数字文物库收录70万件藏品,连《五牛图》的牛毛都能放大看;“故宫课堂” 教小朋友画古画,传统文化成了 “必修课”。
	山西博物院的“显眼包”也不少,鸮卣抱枕、鸟尊钥匙扣,青铜重器变成软萌玩偶。故宫的一些藏品也曾在山西博物院展出,故宫人用 3D 打印复刻平遥韦驮像,晋博人用剪纸还原古壁画,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藏着文博人的传承。
	故宫藏着大一统王朝的气派,晋博装着三晋大地的根脉。当《清明上河图》的市井文化遇上晋侯鸟尊的青铜光,当故宫的红墙遇上山西的古建琉璃,我们看懂了:中华文明从不是单点闪光,而是万千星火汇聚的星河。这两座博物馆,都值得亲自奔赴。
	每一个喜欢实寄的集邮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对一幅作品(邮品)的执念和判断,从哪里实寄,选择什么样的载体,以及如何在各自发展中的贴切加贴都有细细的考量和思索。三首日的最简单做法就是相互加贴,相互成就,当然,利用邮路片的一种传统的延续都是实寄爱好者固有的传统思维。
	其实,无论是怎样的实寄过程,都是在首日寻求着一份热爱的继续流淌,在这个邮市异常低迷的时代,还能保持着一份热情,一份执着,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不是所有的爱好都可以坚守,不是所有的执念都可以延续,也不是所有的喜欢都能传承;当脱离了升值的期盼,欲望的沟壑,那么单纯地一种喜好,就会得到升华以及永久的记忆,这本身需要一份洒脱,也需要一种真正坚守的力量。
                                    
 
            



 


0